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谨作小文一篇,致敬抗战时期的中国遗传育种学家,追忆他们以当时新成立的四川农业改进所为基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用最朴实的心愿和报国之志,埋头于稻、麦、粟、玉米等农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增产粮食支援抗战作出的一份独特贡献。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不仅出兵最多、出工最多,而且出粮也最多,承担了全国粮食供应的核心任务。仅全面抗战时期的1941—1945年,四川征收的粮食就占全国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其中稻谷占比达38.75%,稻麦合计占比31.63%。
1945年10月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发表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中说:“……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也自四川始……”当时四川粮食的增产,很大的一部分都得益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选育和推广。其中主要归功于以四川农业改进所的赵连芳、杨允奎、李先闻、蔡旭、李竞雄和鲍文奎等为代表的中国遗传育种学家的贡献。
下面首先以《烽火中的金色基因》为序,依次用短文和小诗,致敬赵连芳、杨允奎、李先闻、蔡旭、李竞雄和鲍文奎等中国遗传育种学家。
赵连芳,字兰屏。1894年4月2日出生在河南省罗山县张跃区赵家岗一个世代书香、半耕半读的农家。
1921年,作为清华学堂大学部首届优秀毕业生,赵连芳被选送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学习。1926年,赵连芳以“水稻连锁遗传之研究”的论文,在由院长、系主任、组主任和细胞遗传学首席教授等7人组织的博士考试委员会面试中,从容应对,顺利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连芳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到重庆,担任技术主任兼稻作系主任,兼任设在成都的四川工作站主任。根据抗战之需要与四川当时的实际农情,他着手制定以粮食增产为主的工作方针。
当时的四川,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为解决军需民食的问题,四川省政府成立了农业改进委员会,聘请赵连芳为主任委员,统筹全省农业改进事宜,并决定把农、林、牧、渔各事业单位合并,成立了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他兼任所长,亲手制订工作实施的具体计划,聚集了杨允奎、李先闻、于景让、冯天铭、管相桓、杨守仁、蔡旭等一大批优秀出色人才,把稻、麦等良种的培育、检定与推广工作,普及到了50多个县区。
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赵连芳领导的以食粮(稻麦杂粮)作物组为主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以其作风干练、日夜勤劳的精神,对四川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开了一个“新纪元”。在对抗战大后方粮棉及外销农产品的增产、解决战时军需和民用问题上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此,他曾经得到国民政府“办理四川农业,成绩甚优”的传令嘉奖。
赵连芳的一生,致力于中国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与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推广,为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呕心沥血、艰辛劳作,值得后辈景仰与缅怀。
杨允奎,四川省安岳县人。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学习,1928年获得庚款留学名额资助,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1935年起,杨允奎受时任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1886—1961)之聘,担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执教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
1937年,应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邀请,杨允奎创办四川稻麦试验场(后改称四川稻麦改进所)。翌年,该所正式改组扩建为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聘请时任四川省农业改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赵连芳兼任所长,杨允奎担任副所长。
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杨允奎主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和带领所里的全体科技人员,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普查。同时,杨允奎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工作。他先后发表《玉蜀黍农家品种改良推广纲要之刍议》《杂交优势之各家臆说》等研究论文,最早向国内介绍玉米杂交优势研究进展和学术观点。在我国农作物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面,杨允奎被称为主要的开创者。
李先闻,1902年10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一个小农家庭。1923年,李先闻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度大学园艺系求学。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即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国际著名的玉米遗传学大师埃默森(R.A.Emerson),重点攻读遗传学专业。
1929年,李先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辗转奔波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校。
1938年春,李先闻接受杨允奎邀约,前往成都担任四川农业改进所食粮作物组主任,随后担起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的重任。在以后长达9年的艰难岁月里,李先闻与杨允奎、赵连芳等一道,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任劳任怨、合作无间,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抗战大后方粮食增产研究和水稻作业方面实施检定计划的工作中。为选育检定稻麦良种,李先闻常常骑着“洋马儿”(自行车),穿梭在成都市静居寺和华西坝之间的小路上;为了向农民推广并让其种植稻麦良种,李先闻与他的同事们,坐着俗称“飞毛腿”的洋车,日夜奔波探访川西北的乡间小镇。
在四川农业改进所期间,李先闻主持并承担着抗战大后方粮食增产的重任,工作异常艰辛与忙碌,但他仍忘不了挤出时间来到简陋的实验室里,带领并指导孟及人、李竞雄(1913—1997)、鲍文奎(1916—1995)等助手,专心致力于麦类、粟类等农作物的细胞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仅在194l—1945年的短短几年间,他们主要用英文撰写的10多篇研究论文,及时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些颇具特色的农作物实验研究,引起国际遗传学界高度重视。
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中,李先闻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共同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并以“小麦、小米、玉蜀黍杂种染色体之行动等研究”和“曾主持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生物组25位院士之一。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从事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院士。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九游娱乐弟,能够得到学界推荐、社会推崇的“国士”称号,在当时那样一个政局动荡、派系林立的民国时期,足以显现出李先闻在中国科学界中的重要学术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起,蔡旭就与导师金善宝(1895—1997)等一起,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小麦抗锈病的遗传育种研究。他们通过系统选择,选育出适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中大2419”。该品种具有早熟、抗条锈病、抗吸浆虫、秆强抗倒、穗大粒饱、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中国小麦推广史上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小麦良种。
1939—1945年,蔡旭应四川省农业改进所邀请,在李先闻主持的稻麦改良场担任麦作股股长一职。
李先闻不仅放手让蔡旭负责全川小麦育种和推广工作,并为蔡旭专业技术职务提升、出国进修以及留学归来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工作,都给予很大帮助。蔡旭在四川农业改进所负责全川小麦改良工作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和小麦抗锈病品种的培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1944年,蔡旭率先在中华农学会上作了“小麦黄锈病抵抗性之遗传研究”报告。
1932年,李竞雄在苏州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后,借助于申请到的一年奖学金,进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继续读书。在浙江大学苦读期间,李竞雄得到当时在国内已享有盛名的棉业遗传育种专家、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教授兼浙江大学遗传学讲习教授冯肇传(1895—1943)的指导,对遗传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1936年,李竞雄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之后不久,他得到冯肇传大力推荐,应聘前往武汉大学李先闻的身边,成为李先闻在遗传学教学和粟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得力助手。
1936—1944年,国内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学术界又存在各式各样的派别斗争,李竞雄和稍后到来的鲍文奎等跟随着李先闻,开始了以粟类作物为主的遗传学理论与育种的艰辛研究。他们师徒多人,在从武昌西迁成都的坎坷路途上,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稻麦场,用农村土坯房改造成的简陋实验室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培育成的幼苗,细心观察和计数着细胞中的染色体,追踪着粟类作物的遗传与进化渊源。
在导师李先闻的带领和指导下,在“手脑并用”的学习与践行中,到40年代初期,他们不仅把粟的祖先是狗尾巴草的遗传和进化上的理论问题弄清楚了,而且在禾谷类作物细胞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陆续积累了小麦的单体、缺体和多体染色体的原始育种材料以及粟与狗尾草有性杂种后代的各种株系等演化分析材料;师徒三人合作撰写了《普通小麦中联会的消失》《小麦属合成二元体逾规之研究》《几种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的研究初报》《禾谷类作物的多倍体育种方法的研究》等10多篇研究论文(包括用英文撰写的),先后发表在国内的《科学》杂志、美国的Genetic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
鲍文奎,1916年出生于宁波海曙区,家境宽裕的他自幼勤奋好学。1935年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毕业,带着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9年本科毕业后,在导师金善宝引荐下,鲍文奎来到四川农业改进所。在这里,他与李竞雄一道跟随李先闻从事小麦和粟(小米)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鲍文奎同李竞雄两位,对于我的理论研究,协助很多。鲍是宁波人,身材比我略高,脸清瘦,额突出,两眼炯炯有光,一副聪明相,是有天才的人。他对于数学有高深的造诣,不大爱说话,晚上九时至十时,拉拉土制的Violin。等试验室人群散尽后,他就关起门来开始念书,念到黎明才睡。午前十时许起床,白天做些比较不用脑子的事。他读书是无所不读,真是博览群书,是我见到的一位读书人。”
在抗战时期四川农业改进所极为艰苦的条件中,鲍文奎与李竞雄在导师李先闻指导下,将所做的粟、小麦和玉米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写成十几篇研究报告(包括用英文写的),大多数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上。
1950年,鲍文奎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重返四川农业改进所,开启多倍体育种征程。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建立实验室,与助手严育瑞、冯天铭等一道,克服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开展起了水稻、大麦、黑麦的同源多倍体以及小麦—黑麦杂种双二倍体等禾谷类作物的多倍体遗传育种工作。
电话:13929967909
座机:0757-83205002
邮箱:19407036@qq.com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国际交易中心8座2楼30-31号